哀鸿遍野造句简单

7、战争会让大地上变成哀鸿遍野的景象。

8、想到哀鸿遍野的景象,大家忍不住流泪。

9、哀鸿遍野的生活,是谁都不愿意过的。

10、哀鸿遍野的地方,没有任何是人烟。

11、哀鸿遍野的景象让很多人都悲伤不已。

12、大家都不要过哀鸿遍野的的.生活。

13、中国也经历过哀鸿遍野的景象。

14、哀鸿遍野是大家都不想回忆的。

15、很多老人都曾看过哀鸿遍野的惨象。

用成语造句

用成语造句1

1.我得了第一名,爸爸引以为豪。

2.我比赛拿了第一名,老师引以为豪。

3.袁晓丽在全国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全班同学都引以为豪。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引以为豪。

5.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让中国人民引以为豪。

6.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

7.我是父亲引以为豪的孩子。

8.使他引以为豪的是,他并没有使人过目难忘的俊容,但他拥有外表所不能比拟的美好心灵。

9.如同柏林郊外的机场一样,北京机场有一个值得引以为豪的巨型中央大厅,能够使空中旅行的魅力一览无余。

10.我引以为豪的是在我的人生成长履历中我始终是用勤奋开道,而不是用金钱铺路。

11.我终于成为父亲引以为豪的儿子了。

12.我钢琴过了八级了,这是我最引以为豪的事情了。

13.世界杯能在非洲大陆举行,非洲各国都引以为豪。

14.提起龙,中国人莫不引以为豪,有时还自称为龙的传人。

15.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家乡人民引以为豪。

16.他的妻子通情达理,为此他引以为豪。

17.小红这次考了100分,妈妈引以为豪。

18.我以祖国引以为豪。

19.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身为中国人的我们都引以为豪。

20.中国古老的文明,是我们都感到引以为豪的!

21.我以我的成绩引以为豪

22.祖父是革命老英雄,我引以为豪!

23.我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我引以为豪。

24.我引以为豪的事,竟无人理睬。

25.爸爸是一个正直的人,我常常引以为豪。

26.小明这次考了一百分,妈妈引以为豪。

27.有这样的一位爸爸,我引以为豪。

28.中国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的优秀表现让我们国人引以为豪。

29.青年人引以为豪的是他们的力量,老年人的美丽之处是饱经沧桑。

30.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成绩,也是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引以为豪的成就。

用成语造句2

1、无论如何,最近在一批瑞士科学家仔细检验过这位法国皇帝的裤子后,这个谜团似乎总算是水落石出了。

2、这件无头公案,经过一番调查,事情真相总算水落石出了。

3、他觉得,如果他死前未能对它有充分体会,未能弄个水落石出,那他就会失去一切。

4、事实既已水落石出,谣言当然不攻自破。

5、任何事情都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理智的对待它吧,这就是你不够诚实的真相。

6、我心想哪我都敢去,我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利利有点担心,我说: “你在医院等我,我没事。”

7、多与知情者协作,一定能将悬而未决的事查个水落石出。

8、你既然是无辜的,将来事情一旦水落石出,就会还你清白,何必担心?

9、如果你这么说,我就有责任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

10、为了与我上述的保证一致,不管调查结果如何,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做到执法必严。

11、我们的祖先奉行这样一种方针:哪怕是最隐秘的罪恶也要查它个水落石出。

12、这事别有蹊跷,我非得把它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13、我当时非常好奇,想要弄清楚,所以我就拿定了主意,跟坡勾提先生弄一个水落石出。

14、通过祈祷,我们在寻求帮助和指引;通过冥思,我们清空了头脑,这样答案就会水落石出。

15、他发现自己想一口气读完,看个水落石出才罢手。

16、似乎不可能确切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我想一切都会水落石出的。

17、“水落石出”原是描写长江的景象,形容江水下落,被淹没的石头就显露出来。

18、只要我们知道了他是谁,整个事情就水落石出了。

19、这件奇案,举国轰动,警方一定会查个水落石出。

用成语造句3

1、薪尽火灭:咱们的观点既是云云不同,那麼从今以后你别再来见我,从这个时候起薪尽火灭好了。

2、郑人买履: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否则就会闹郑人买履的笑话。

3、不动声色:接完电话,他不动声色地走了出去。

4、为恶不悛:这个人为恶不悛,终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5、摩肩接踵:春节前几天的菜市场上,人们摩肩接踵,忙着买东西。

6、大打出手:他们原本是好朋友,想不到竟为了一件小事而大打出手。

7、各抒己见:在班级会议上,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8、仰事俯畜:爸爸天天起早摊黑,仰事俯畜,很是辛苦。

9、五花八门:这次趣味运动会的项目五花八门,妙趣横生,太棒了。

10、一口咬定:被害人一口咬定,把嫌犯指认出来。

11、鸿鹄之志:你们这些目光短浅的人,是不会理解我的鸿鹄之志的。

12、迫不及待:他那迫不及待的样子,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

13、获益匪浅:这绝对是能让你我都获益匪浅的一项合作

14、坚持不懈:他努力工作,坚持不懈,深受老板器重

15、目不转睛:上学的时候,我老是谛听老师的没一句话,目不转睛的看着老师的每一个动作。

16、狂吠不已:狗见到陌生人时,往往会狂吠不已。

17、津津有味:他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漫画书。

18、挨门逐户:倾销员挨门逐户地倾销产物,可是并没有多少人愿意买

19、一字一珠:他的文章真是一字一珠,看上几遍,还是回味无穷。

20、如鲠在喉:我知道真象,但又不克不及说出来,真是如鲠在喉呀。

21、安常守故:他持久以来安常守故,缺乏锻炼,故而经不起挫折。

22、莘莘学子:这书院有许多莘莘学子。

23、反败为胜:下午的篮球赛,有了亮亮的上场,才反败为胜。

24、晨钟暮鼓:每当我想坏事时,就会想起母亲对我的晨钟暮鼓的叮咛。

25、怒气冲冲:不知为什么,他怒气冲冲地走进了教室。

26、一日十行:我学了速读之后读书一十行。

27、五光十色:一到夜晚,五光十色的灯把厦门装扮得更加美丽。

28、一元复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29、风吹草动:敌人吃了败仗后,成了惊弓之鸟,一有风吹草动就惊惶逃窜。

30、衣不曳地:这几天工作太多了,他都已经衣不曳地了。

31、汗流浃背:哥哥打完篮球,回家时总是汗流浃背的。

32、吴下阿蒙:咱们应该起劲进修,不做吴下阿蒙。

33、哀鸿遍野:旧社会,每逢水灾战乱,人民就被迫四处逃亡,哀鸿遍野,一片凄凉。

34、沐猴而冠:这些沐猴而冠的人,毕竟会受到唾弃的。

35、不名一文:我辛辛苦苦作的风筝,哥哥却说它不名一文,真没眼光。

36、忐忑不安:昨天晚上我忘了背课文,今天上语文课时,我忐忑不安,生怕被老师叫到。

37、背井离乡:为了前途,他背井离乡

38、有志竟成:哥哥相信有志竟成,只要起劲用功,一定可以考上第一志愿的学校。

39、熙熙攘攘:节日期间,公园里熙熙攘攘,人们笑逐颜开,真热闹啊呀!

40、人定胜天:母亲告诉我“人定胜天”的道理,叫我别害怕失败。

41、刮目相看:顽皮淘气的小强现在可是大有进步,使人刮目相看了。

42、兴高采烈:庆“六一“的游园活动中,同学们兴高采烈地玩了许多游戏。

43、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打败了吴国,重建越国。

44、一日三秋:老师常日受到同窗爱戴,这两天因害病请假,使同窗有一日三秋之感

45、小心翼翼:她的活路干得很认真,很仔细,总是小心翼翼地生怕出了什么差错。

46、人声鼎沸:工地上,人声鼎沸,一派繁忙紧张的景象。

47、祸国殃民:如去岁兖州之变,西报指斥疆臣,谓其祸国殃民,肉不足以啖狗彘。

48、一丁不识:老奶奶没上过学,所以一丁不识,连名儿都不会写。

49、见贤思齐: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

50、顶天立地:他大公无私,真是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51、一五一十:请你把这件工作一五一十交代清楚。

52、马到功成:朋友要去参加考试我发自内心的祝她马到功成。

53、梁上君子:昨夜梁上君子光顾咱们那栋大楼,翻遍了各家住户。

54、别具一格:他写的这本书构思巧妙,别具一格。

55、气冲霄汉:工农豪气冲霄汉,浩浩壮美贯宇寰。

56、一了百了:明知功课写不完,他索性把簿子撕掉一了百了。

57、繁花嫩叶: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58、完璧归赵:现在我把这本书完璧归赵,请你查收。

59、险象环生:这次旅行真是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60、波澜壮阔: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他十分激动。

61、一介不取:由于黄老师对银行的溢付款项一介不取,而赢得大家的赞誉。

62、琳琅满目:那里展出的的东西琳琅满目,使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

63、饱读诗书:王老师饱读诗书,知识渊博,同学们都很尊重他。

64、一寸丹心:但愿我的一寸丹心,能为班上争取包多的荣誉

65、欣欣向荣:我们的祖国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66、勤能补拙:勤能补拙,只要你多付出心思,一定有乐成的机会。

67、不可一世:他不可一世的话语气得她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68、走马观花:那天去展会,人太多了,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下。

69、一丝不苟:陈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那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70、心惊肉跳:做了坏事的人,一遇到警察就会吓得心惊肉跳。

71、揠苗助长:对学生的教育既不能揠苗助长,也能任其自然。

72、自相矛盾:说话做事不能前后抵触,要不就会自相矛盾。

73、滥竽充数:南郭先生在皇宫乐队里滥竽充数,最后落荒而逃。

74、持之以恒:体育运动贵在持之以恒。

75、自言自语:在路口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老人,坐在那里自言自语。

76、闻鸡起舞:老爷爷在乡间修养,天天闻鸡起舞,打太极健身。

77、金石为开:表哥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成意一定可以感动王小姐的。

78、千钧一发:就在要撞车的千钧一发的时候,司机紧急刹住了汽车。

79、争先恐后: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们争先恐后地在跑道上飞奔起来。

80、一手遮天:他仗着自己的权势一手遮天。

81、气喘如牛:他刚跑完400米,就气喘如牛的问:“我是第一名吧?”

82、任重道远: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真是任重道远。

83、车水马龙:节日里,大街上车水马龙,热闹极了。

84、首尾乖互:你这人说话如许首尾乖互,叫我怎么信任你。

85、了如指掌:陈教师教了我们班四年了,他对每一个同学的情况真是了如指掌啊!

86、变本加厉:事隔二年,他的坏习惯不但没有改,反而变本加厉。

87、小心翼翼:小心翼翼地把花瓶擦干净,轻轻地放在书桌上。

88、赞叹不已:看到他写了漂亮的毛笔字,大家赞叹不已。

89、寸草不生:我们要把寸草不生的大沙漠改造成造福人民的绿洲

90、一泻千里:雄浑的钱塘江好像离他更近了,江水一泻千里,大桥从容坚实。

91、初出茅庐:他虽然初出茅庐,工作起来却是有条有理。

92、语无伦次:他语无伦次,不知道怎样对师傅们解说才能解释清楚。

93、一马当先:一个青年千里迢迢的从云南来到这,只见他拎着两个大包,挥汗如雨,一个五大三粗的男人,一马当先替他提包,谁知包过重,那男人自不量力,被累倒在地

94、沁透心脾:花儿开了,飘来了一阵阵沁透心脾的香味。

95、破釜沉舟:只要咱们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能克服进修上的各类困难。

96、引颈受戮:监犯知道自己罪责难逃,只有引颈受戮了。

97、开卷有益:要做到开卷有益,首先就要选择读好的书。

98、响彻云霄:我们的歌声响彻云霄。

99、卷土重来:这次角逐虽则表现不佳,但我决定明天卷土重来。

100、一拥而入:体育场的大门刚一打开,球迷们就一拥而入。

用成语造句4

1、班门弄斧:你在著名华文作家的面前卖弄华文,岂不是班门弄斧。

2、跋山涉水:地质勘探队员不怕艰苦,跋山涉水,为祖国寻找地下的报藏。

3、百看不厌:到了节日里,各个景区摆设的花朵真是让人百看不厌。

4、搬弄是非: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

5、谈笑风生: 我们在一起谈笑风生,相处得很融洽。

6、别具匠心:这篇小说让人看了回味无穷,作者确实是别巨匠心。

7、背水一战: 对手实力很强大,要想进入下一轮比赛,我们只能背水一战。

8、变幻莫测:草地的气候变幻莫测,一会儿烈日当空,一会儿大雨倾盆,忽而雨雪交加,忽而狂风怒吼。

9、不屑置辩:孔乙己对那些嘲笑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情。

10、了如指掌: 班主任对每位同学的情况了如指掌,因而能对症下药。

11、平步青云: 他的父亲平步青云,当上了局长。

12、拔苗助长:“抢先教育”违背了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这种拔苗助长的办法结果必将造成对孩子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

13、不耻下问:学习,不仅要做到虚怀若谷,还要做到不耻下问。

14、夸夸奇谈: 大家都谦虚应答,只有他夸夸奇谈。

15、不屈不挠:战士们不屈不挠的坚守在抗震第一线。

16、伶牙俐齿: 尽管他伶牙俐齿,能说会道,但事实胜于雄辩。

17、安然无恙:那次智利大地震,许多城市都毁灭了,但我叔父全家安然无恙,非常幸运。

18、平分秋色: 这次围棋比赛,两位九段平分秋色,杀成平局。

19、不可救药:他的问题很严重,已经不可救药。

20、各有千秋: 歌舞与戏剧各有千秋,不能说那种艺术形式更好。

21、不期而遇:高兴与悲伤总是不期而遇,或许这就是上帝再捉弄世俗吧!

22、不可思议:我看这那座小山觉得不可思议。

23、变本加厉:他的坏习惯不但没有改正,反而变本加厉了。

24、不速之客:也不必说有时趁你不防钻进防盗铁门登堂入室的不速之客。

25、攻其不备: 你突然通知我去外地讲课,这是攻其不备呀,连准备课的时间都没有了。

26、不言而喻:你想他们这朋友之乐,尽可不言而喻了。(.)

27、牵肠挂肚、如痴如醉、与众不同——这本与众不同的书让我如痴如醉、牵肠挂肚。

用成语造句5

无的放矢造句

1、如果违背了这个目的,如果我们给予干部的并不能帮助干部去教育群众、指导群众,那末,我们的提高工作就是无的放矢,就是离开了为人民大众的根本原则。

2、韩国的喜剧,往往不甘于只搞无厘头的无的放矢,而是希望能借题发挥,对各种社会或个人问题讽刺一番。

3、他们谈了半天都只是无的放矢,什么问题也没说明。

4、这些指控完全是无的放矢,毫无根据。

5、这些话都是无的放矢的谣言,你又何必在意呢?

6、当要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时候,请集中精力在一个计划上,而不要让无的放矢,把精力耗费在所有的可能上面。

7、他决定诉诸法律来抗议这种无的放矢的指责。

8、作家奥奇克说,利什先生“也许有堂?吉诃德与风车作战的素质……这次挨家控诉可能被看成是堂?吉诃德式的无的放矢。

9、请各位针对问题发表意见,不要无的放矢,浪费大家的时间。

10、事实上,细心一点看,会发觉本片和《加》是一脉相承的。编导以极其不合情理的故事情节抖弄观众发笑,但不是完全无厘头的无的放矢。想深一层,现实社会不正就是这样荒唐?

11、总经理开会向来言必有据,从不无的放矢。

12、虽然《烂泥情人》有很多奇特的构思,但不是为制造话题而炮制的无的放矢,相反,全部都是言之有物和精雕玉琢之设计,令人看得着迷。

13、有人推测,这些特徵也许有利于发展狩猎与寻找配偶的行为,似乎不是无的放矢。

用成语造句6

1.古时侯人们就用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入木三分地讽刺固执而不知变通的愚蠢行为。

2.在时间的河流里,有多少人刻舟求剑。

3.对过去刻舟求剑,对现实坐井观天,对未来守株待兔,做的是掩耳盗铃的事,还自诩难得糊涂。

4.你不循原路回去找钱,只会在屋子里刻舟求剑般地乱找有什么用?

5.在求新求变的潮流中,我们绝不能刻舟求剑,食古不化。

6.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我们也应该积极进取,放大眼光,否则就是刻舟求剑,得不到收获。

7.新的挑战,新的机会,一定要改变思想,尽快适应环境,刻舟求剑的想法一定要淘汰。

8.一定不要用刻舟求剑的态度来看待事物,那是不对的。

9.愚民也要与时俱进才行。这样刻舟求剑是不行的。

10.有的人的感情就好比刻舟求剑,没用结果,但天真的以为她会回来。

11.我们每个人都曾在命运的海里刻舟求剑,想要回到过去,却不复从前。失去,便是永远。

12.将自己留在过去,无异于刻舟求剑,以为一切就在原地,其实我们再也回不去,只能是一种自欺欺人!微笑着活的漂亮才能不辜负自己!

13.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很荒唐吗?这是一种目不识丁的表现。

14.现在我们已经上了中学了,跟小学的学习生活都不一样了,我们岂能刻舟求剑地去对待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呢?

15.我们应当记取刻舟求剑的教训;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

16.如果以刻舟求剑代任事心理去找处事,肯定是要吃亏代任事。

17.规章制度的不折不扣的执行就是一种刻舟求剑的现实演绎。

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有些人总喜欢刻舟求剑,照搬本本。

19.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20.总是把希望寄于未来,幻想未来会有足够的机会弥补当下因逃避而造成的遗憾,只是,有些东西失落在旧时光里,未来的我们,只能上演一出刻舟求剑的故事。

21.技术指标只是参考而已,灵活利用,不能刻舟求剑。

22.你不循原路回去找钱,只会在屋子裡刻舟求剑般地乱找有什么用?

23.处理事情本来就要考虑各种情况,然后提出最适当的因应措施,绝不能刻舟求剑。

24.你连电脑都不懂还一直想进网路公司,这不是刻舟求剑吗?

25.很多家长容易走一个误区,就是刻舟求剑。

26.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果还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无异于刻舟求剑。

27.从事研究工作,眼界要宽,知所权变,切忌刻舟求剑。

28.李智揣测杨肉白必然会来探望亲亲,于是在病院里布满了警员,刻舟求剑。

29.他本来思想就僵化,会干出像刻舟求剑般的蠢事来也不意外。

30.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剑这句成语,比喻人们做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处理事情。

31.不要缩在角落里,啜着饮料,刻舟求剑地等人说话。要反客为主,开始和所有人谈话,我是说和所有人。

32.面对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芸芸投资者经常陷入“刻舟求剑”的思维模式。

33.这位酒鬼是以刻舟求剑的观点来看待“一杯酒”这个概念。

34.现在大规模再推雷锋,很有刻舟求剑之忧。

35.如果我们继续自以为是,拘泥固执,难免会做出刻舟求剑的蠢事来。

36.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37.这样一种“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至今未能退出思想舞台。

38.因应各种状况,我们不宜刻舟求剑,不知变通。

39.家长们以当年学习的方法来要求如今的孩子无异刻舟求剑。

40.今非昔比,你老是想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刻舟求剑有何不同?

41.我们要用发展有眼光来看问题,用刻舟求剑的方法以及静止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是行不通的。

42.因为恩格斯说过那么一句有名的话,“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有些刻舟求剑的人们就把这句话作为标尺,去衡量一切作品。

43.如果我们走不出“刻舟求剑”的思维模式,那么,无论是什么样的预测,对于今天的沪深股市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用成语造句7

1.任何事都没有万无一失的可能,成功与失败就在你的一念之差在你粗心大意的时候,成功很有可能与你失之交臂。

2.我们只要有精卫填海的精神、愚公移山的意志、风雨无阻的决心就一定能够完成任务。

3.新学期的第一天课上,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述各位同学的成绩及期望时,我和同桌嬉皮笑脸的窃窃私语暑假的乐事。

4.今天风和日丽,我拿着鱼竿去钓鱼,兴高采烈的去,大失所望的提着空桶而归。

5.人生之路时常会遇到困境,我们要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

6.人生不免会遇到困境,但只要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地与命运搏斗便能克服困难,登上成功之路。

7.今天阳光明媚,早上我兴高采烈的来到公园和同学美美的玩了一天,晚上回家还是意犹未尽。

8.他屏气凝神、蹑手蹑脚,小心翼翼地接近目标……

9.生活习性截然不同的两种动物住在同一个笼子里,很难相容相安,恐怕是会互侵互斗的。

10.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不会相容相安,只会互侵互斗。

11.截然不同的宗教要相容相安,不要互侵互斗,才符合当今潮流。

12.不要看你做作业时全神贯注的,其实你心不在焉,坐卧不安。

13.学习要认认真真,听课要聚精会神,写字要工工整整,成绩才会好。

14.这些日子小刘孜孜不倦,早出晚归,希望能够在期末考试中一鸣惊人。

15.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兴高采烈地来到波光粼粼的银锄湖畔。

16.他那参差不齐的技术水平,怎么能让我称心如意呢!更会让别人审时度势呀!

17.因为那些人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很难让领导称心如意,所以也很难审时度势啊。

18.做任何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将功亏一篑。

19.相貌堂堂的张伟同学神采奕奕地登上领奖台,眉开眼笑地接过奖状,对满面红光的校长敬了一个队礼,说:谢谢校长!

20.对待婚姻一事,当初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放弃,到现在还时常津津有味的回忆过去的果断,以至于不会有现在周围很多同事类似的问题,感觉自己要比他们更胜一筹。

21.他已经饿得前心贴后背,毫不犹豫地端起那个白瓷碗,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片刻间就吃的点滴无剩。吃完抹一抹嘴说到:“万春斋的阳春面,比起京城知味楼来,果然更胜一筹!”

22.我和小明看到好吃的东西,毫不犹豫地冲过去,津津有味的吃起来,吃东西的速度,我比小明更胜一筹。

23.天涯海角是我国南方最美丽的地方。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蜂拥而至,前来观光游玩。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严峻的污染的问题。生活及旅游垃圾铺天盖地,使这个美不胜收的风景区一时间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24.对于做了错事的孩子,人们只会怨其不争,决不会恨其悔悟,当他振作精神,迷途知返,走向希望的明天的时候,人们心头都会为他点亮原应该的灯笼。

25.读到三十六计里的隔岸观火计时,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让我的谋略上受益匪浅!

26.他尽心尽力地去工作了,虽然的设计方案是别具一格,但是要功成名就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27.敌人军队的千军万马驶过,向我军狂轰滥炸,声音震耳欲聋。

28.刘翔逼不得已退出比赛,原来兴致勃勃的观众一脸茫然,孙教练也痛苦流涕,但我坚信刘会东山再起!、

29.今天偶兴高采烈的看奥运,但由于电视有问题,于是我就乱敲。妈妈说我七手八脚的,我不知所施,于是不看了

30.我今天早上,已是旭日东升,我手忙脚乱的穿上衣服,然后急不择路的跑去上班了。

31.两家邻居本来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居委会张主任的一番话,竟使两家的矛盾烟消云散,和好如初。

32.在妈妈坚定的目光的严刑拷打下,还试图作不折不挠地顽强抵抗的我终于丢盔卸甲地交待了我一次偷了妈妈的五毛钱去买了一个冰淇淋的事实。

33.上海世博会沙特馆无以伦比的球幕电影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到难以置信。

用成语造句8

1、这位声乐家的歌声,响遏行云,十分嘹亮。

2、这段戏全是高音,由他唱来真是响遏行云。

3、他将此首歌唱得如此响遏行云,把作者原义表露无遗。

4、运动场上欢笑声雷动,口号声和欢呼声响遏行云。

5、那年申奥成功后,天安门广场上人们的欢呼声响遏行云。

6、她所演唱的歌剧,高亢处响遏行云,低回时如黄莺出谷。

7、由于有着一副响遏行云的好歌喉,这个新人很快就在歌坛上窜起。

8、她所演唱的歌剧,高亢处响遏行云,低回时如黄莺出谷。

9、蒋大伟那高亢的男高音响遏行云,让人百听不厌。

10、“黄河大合唱”那响遏行云的歌声激发人们奋起反抗侵略者的斗志。

11、许多人被他那响遏行云的歌声吸引,纷纷驻足聆听。

12、许多人被他那响遏行云的歌声吸引,纷纷伫足聆听。

用成语造句9

1、在现今的商业时代,生产商只靠降价来吸引消费者,只能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手段。

2、杨嗣昌的加征练饷办法是使朝廷饮鸩止渴。

3、原以为我找到了属于我的激情,却不知这激情压根就是饮鸩止渴。

4、《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评论认为,靠房地产救经济是饮鸩止渴。

5、饮鸩止渴中的鸩是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

6、我们现在毫无计划地滥采自然资源,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7、饮鸩止渴的押韵词有笼山络野、穷里空舍、攀藤附葛、弥山遍野。

8、“饮鸩止渴”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八·霍谞传第三十八》:“光衣冠子孙,径路平易,位极州郡,日望征辟,亦无瑕秽纤介之累,无故刊定诏书,欲以何名?就有所疑,当求其便安,岂有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

9、饮鸩止渴的近义词有饥不择食等。

10、美国人正在饮鸩止渴!带着全世界一起慢性自杀。饮鸩止渴,说的是喝毒酒解渴,虽然能解一时之口渴,但是却将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11、饮鸩止渴的反义词有从长计议。

12、饮鸩止渴的意思是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13、饮鸩止渴和“杀鸡取卵”,都指只顾眼前需要。但“杀鸡取卵”偏重损害了长远利益;而饮鸩止渴偏重指办法有害,后果严重。

14、饮鸩止渴的爱带来的是伤害。

15、饮鸩止渴指人的方法不对。

用成语造句10

一、变化无常解析

无常:没有常态。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庄子·天下》:“忽漠无形,变化无常。”

二、变化无常近义词

变幻无常 [ biàn huàn wú cháng ]

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出没无常 [ chū mò wú cháng ]

忽而出现,忽而隐没,没有一定,使人无法捉摸。

变化无方 [ biàn huà wú fāng ]

形容变化灵活,捉摸不定。

变化不测 [ biàn huà bù cè ]

变化无常,无法捉摸。

三、变化无常造句

1.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开始对生活的变化无常冥思苦想 。

2.黄土高原的三月天就像婴儿的脸,变化无常。

3.桂林的天气真是变化无常。

4.这星期他脾气变化无常,所以不要惹他生气。

5.她的情绪变化无常,一会儿放声大笑,一会儿小声哭泣。

6.这一段时间,她情绪不定,变化无常,大家都为她担心。

7.让我好好休息休息吧,天气变化无常,估计是要下雨了。

8.沙漠中的天气真是变化无常,一会儿晴空万里 ,一会儿飞沙弥漫,天昏地暗 。

9.肯尼亚变化无常的天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济。

10.这种变化无常的爱情有时会变得非常难堪。

11.她的情绪变化无常,一会儿放声大笑,一会儿陷于绝望。

12.沙漠里的天气是变化无常的,刚才是风和日丽 ,现在就变得天昏地暗 ,飞沙走石 。

13.夏天的气候变化无常,刚才还是红日高照,眼下又是乌云密布,看样子要下雨了。

14.亲爱的,天气变化无常,注意照顾好自己。

15.他这人总是变化无常,一会生气,一会开心。

16.新疆的气候变化无常。

17.变化无常的天气究竟是怎么了?

18.你知道,夏天太热,冬天太冷,而春天天气则变化无常。

19.天上的云千姿百态 ,变化无常。

20.唐古拉山天气变化无常,往往大晴天里忽然刮起了风雪。

21.这里的天气变化无常,一会儿晴空万里 ,一会儿狂风怒号 。

22.在这些变化无常的日子里,如此长期的服务确属少见。

23.人生变化无常,珍惜身边的,珍惜心里的。

24.然而,随着天气变化无常,水资源流失和亚洲密集人口国家成长起来,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廉价食品时代显然已经远去了。

25.在一个变化无常的复杂世界里建立稳定积极的关系奠定尽可能牢固的基础,这些高层互动和正式机制至关重要。

用成语造句11

1、本周阿富汗国际会议讨论的主题既熟悉又严肃。 出席会议的领导人“悬梁刺股”提醒自己不管是今年1月在伦敦还是在东京、巴黎或其他任何9个城市之一,都曾讨论过这些主题。

2、古往今来以勤奋精神立学、立志、立德和立业者如恒河沙数,悬梁刺股,韦编三绝、谓之勤学。

3、空有一颗学习的心却没有悬梁刺股的精神。

4、我们不能考试抱佛脚,平时学习就应该发扬悬梁刺股的精神。

5、十年寒窗,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悬梁刺股是中国才有的黑色励志幽默。

6、如果没有你,我不可能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如果没有你,我不可能知道“悬梁刺股”的故事。

7、于是,后人用“悬梁刺股”来形容勤学好读的精神。

8、念亲情感师恩悬梁刺股但愿无悔我心。

9、只要拿出悬梁刺股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10、为考大学,他效仿古人悬梁刺股。

11、月考就要到了,我决心效法古人悬梁刺股的精神来准备。

12、这种心不旁骛,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是很难做到的啊。

用成语造句12

1、如果说清末的烧经之说尚是空谷足音,让人感到震惊。

2、萧统此评一出,如空谷足音,即成千年不刊之论。

3、他不但文笔一流,又常能发抒别人所不敢发之诤论,直如文坛的空谷足音。

4、此时为此文,不禁起予空谷足音之感也。

5、我们失去联络多年,如今得知他的消息,有如空谷足音,让人兴奋不已。

6、多年不见的老友突然造访,对我来说,简直就像是空谷足音。

7、肖鹰对哲学的借用参考是颇有创见和深度的,这在当代文学研究方面可谓空谷足音。

8、的呐喊是有一定道理的,真可谓空谷足音。

9、幸空谷足音,得见君子,机缘难再,千载一时,故忍耻相投。

10、已经狠久没听见如此卓见,吾兄一席话,有如空谷足音,令人欣赏。

11、你能大驾光临,有如空谷足音,令我倍觉珍惜。

12、在当时无异如空谷足音,放射出夺目的思想光彩。

13、你的这席话,不啻为空谷足音,令人警醒。

14、今天聆听大师一曲演奏,犹如荒漠获甘泉,空谷闻足音。

15、这样愈显得宇文所安的拓殖难能可贵,他的见解犹如空谷足音。

16、我们认为,财权理论的创造性提出与论证,赋予了现代财务理论以灵魂与核心,使得财权成为现代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根本标志和判断企业是否真正开展财务活动的标准,犹如空谷足音,寓意深邃,为财务理论研究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空;

17、在我十分困难的时候,他的热情帮助犹如空谷足音,让我走出低潮。

18、遗憾的是,张先生的工作似乎是空谷足音,后继乏人。

用成语造句13

1、对于我们,失败主义是罪恶,争取抗日胜利是责无旁贷的。

2、业主必须明白,他们对保养大厦责无旁贷,并须持之以恒,同时需要作出有关财政上的承担。

3、因此,对我们来说,竭尽一切力量向中国运送更多的供用物资是责无旁贷的。

4、作为一名教育者,如何通过提供恰当的教育体系,帮助孩子们理解和跨越不同文化的差异,树立全球意识和责任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5、学会责无旁贷地推广测量专业,会员们则在履行职务时,表现良佳,取得各界的认同。

6、飞达集团作为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的知名企业,将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去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7、在提高居民消费质量这一系统工程中,流通企业自然责无旁贷。

8、因此,社会福利界对倡导资讯科技普及化实是责无旁贷,其中最重要的观念是包容,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同步迈进资讯年代,确保不同社群都不会被排挤。

9、无论何时,我们都保持客观、投入及责无旁贷的态度,高效、快捷地完成每一项任务。

10、高校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基地,责无旁贷的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尤其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的重任。

11、老罗杰灵渥斯紧随在后,象是与这出他们几人一参加演出的罪恶和悲伤的戏剧密不可分,因此也就责无旁贷地在闭幕前亮了相。

12、完成这项任务,除依靠广大农民的积极努力外,工业部门积极地做好支援工作,也是责无旁贷的。

13、同学们,我们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踏同一片土地,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共同的命运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保护地球我们责无旁贷。

14、这项工作的结果是由灵塔办责无旁贷地承担责任的。

15、正如其他私有财产一样,业主在承担保养其楼宇方面,责无旁贷。

16、政府对于保护海港及遵守保护海港条例,更加责无旁贷我们需要好好保护海港,将它延续给我们的世世代代。

17、作为地区的行政领导人,总监对地区内所有扶轮社是责无旁贷的。

18、要应付全球性的威胁就必须?集国际的力量,香港和香港大学身处东西方枢纽,地位独特,自当责无旁贷负起这项牵引工作。

19、农民向国家交售征购粮是责无旁贷的任务。

20、美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强的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是第一,责无旁贷应该领导这个日益相互依赖的世界,设法协助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21、现代的大厦管理维修是一门专业,即使业主觉得责无旁贷,执行起来也可能不知从何入手。

22、在业主对大厦保养责无旁贷的大原则下,对于提供其他形式的财政援助,我们必须极度审慎。

23、大部份收集所得的意见,均同意一如其他物件的拥有权,楼宇业主在妥善维修和管理其大厦方面,责无旁贷。

24、国家要加大对西部地区支持的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继续增加投入;中央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支持西部开发的工作;东部地区要把支持西部大开发作为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加强各种形式的东西部协作,促进共同发展;西部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依靠自身的努力加快发展。

25、广播民族乐团,和新中国一样年轻,一样朝气蓬勃,又拥有最具影响力的传播音乐的手段,担起这光荣使命,责无旁贷。

26、这就使富裕国家担负起一个重大责任,对此,中国也责无旁贷。

27、学术研究,固然是业有专攻;而普及工作,也应是责无旁贷。

28、面对种种异化现象,借助佛家文化,重建人类精神家园,以获得心灵的充实感和归宿感,语文教育更是责无旁贷。

用成语造句14

甑尘釜鱼造句

1、甑尘釜鱼的近义词有鱼釜尘甑、甑生尘。

2、甑尘釜鱼的使用频率较少。

3、甑尘釜鱼的字面意思是甑里积了灰尘,锅里有蠹鱼。

4、甑尘釜鱼形容家贫困顿断炊已久。也比喻官吏清廉自守。

5、若如古时范史云,曾官莱芜令,甘自受着甑尘釜鱼。

6、甑尘釜鱼出处于《后汉书·独行传·范冉》:“所止单陋,有时绝粒,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7、甑尘釜鱼的同韵词有高步通衢、盱衡大局、流血成渠。

8、甑尘釜鱼中的鱼,这里指蠹鱼,而非游鱼。

9、诚挚:“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荚芜。来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什么是甑尘釜鱼了。”阿威:“这里简陋得很,农村就这样了。”

10、汉朝时期,范冉遭到阉党的禁锢,只好弃官推鹿车载着妻子进行云游,经常是走到哪里无钱住店就在树荫下休息。十多年后终于自己盖了一间茅草屋,经常是断粮,靠吃野菜为生。同乡人嘲笑他说:“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这就是甑尘釜鱼的典故。

用成语造句15

1、不管中草药有多苦、多难吃,哪怕有些副作用或后遗症,为了解除痛的目的,也在所不辞。

2、我也想参加第二季的工作,普特带给我们这么多资源,能为普特的发展做出一份力,我们在所不辞!

3、我们为了自己的使命,为了社会责任感,为朋友、为别人、为国家做出更大的付出和贡献也在所不辞。

4、这人为朋友服务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5、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6、倘若你重视你的信仰,就必须抗拒假道理和错误的行径,即使这表示你要屹立独行,也在所不辞。

7、为他所热爱的祖国,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8、反而,若为了以色列的安全,需要跪吻他的脚掌,我也在所不辞。

9、她把自己放在上帝的手中,即使必须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

10、这也意味着要切断真主党的补给,即使随后的陆海空封锁将把黎巴嫩的经济拖入绝境也在所不辞,如果这会造成数百平民的伤亡,几十万的人口的撤离,那也只好如此。

11、有些事情是有意识地和规律性地观察我们所感恩的事与物,为帮助个人与社区承受压力也在所不辞。

12、国姓爷和你是我的重生父母,只要能够为你们效劳,我就献出生命,在所不辞。

13、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14、在任何危险情况下,机器人必须为他的人类兄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15、为了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

16、我也要感谢加利亚尼,我想和他来一次推心置腹的真诚的对话,只要能说服他,我将在所不辞。

17、年轻人又琢磨着报仇了,即使牺牲他们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辞。但是,那些在战时留在家中的老年人,那些将失去儿子的母亲比较明智些,他们不会答应的。

18、所以我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了,我一定会竭尽所能达成目标。

19、我是否愿意向任何人传讲基督呢?即使是那些令我讨厌、使我避之则吉的人也在所不辞?

20、只要能使他的病好起来,我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21、一批缺乏诚信的开发商感到“吃亏了”,于是想方设法拒卖、退订或拖延时间,哪怕违反合同也在所不辞。

《石壕吏》杜甫

《石壕吏》杜甫1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镇,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石壕吏》杜甫2

《石壕吏》作品介绍

《石壕吏》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7卷第33首。《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原文

石壕吏(陕县有石壕镇)

作者: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注释

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6、备:准备。

37、晨炊:早饭。

38、夜久:夜深了。

39、绝:断绝;停止。

40、如:好像,仿佛。

41、闻:听。

42、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43、明:天亮之后。

44、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45、独:唯独、只有。

46、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石壕吏》作品译文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走出来应付差役。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改嫁,(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作者我)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石壕吏》

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镇,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石壕吏》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石壕吏》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杜甫的诗全集栏目。()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石壕吏》繁体对照

卷217_33石壕吏(陝縣有石壕鎮)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壹何怒,婦啼壹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邺城戍。

壹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妪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石壕吏》杜甫3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炼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构思的巧妙。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那些话写成了一篇“抒情独白”。其实呢,用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石壕吏》杜甫4

译文: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石壕吏》杜甫5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石壕吏阅读理解

1,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答: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

杜甫石壕吏翻译: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杜甫石壕吏字词解释:

(1)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yú):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4)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5)啼:哭啼。苦:凄苦。

(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8)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9)新:刚刚。

(10)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1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2)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13)惟: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14)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15)完裙:完整的衣服。“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16)老妪(yù):老妇人。衰:弱。

(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18)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9)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

(20)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

(21)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2)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23)独:唯独、只有。

杜甫石壕吏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杜甫石壕吏简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杜甫石壕吏中心大意: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石壕吏赏析: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说:“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此诗如实地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面对这一切,诗人没有美化现实,而是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后世评价:

1,陆时雍《唐诗镜》: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

2,浦起龙《读杜心解》:起有猛虎攫人之势,……“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词。

3,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

4,《批点唐诗正声》:语似朴俚,实浑然不可及。风人之体于斯独至,读此诗泣鬼神矣。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石壕吏》杜甫6

【诗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出处】唐·杜甫《石壕吏》。

【意思】我老妇虽年迈力衰,让我今夜跟你们走吧。去应河阳的急差,还有点做早饭的能力。

【全诗】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鉴赏导示】

759年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因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击溃。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回华州住所,闻此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三吏”中的一篇。

【鉴赏】

这是一首叙事诗,以老妪被迫服役的典型事件,深刻地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深重苦难,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首四句是事件发生的序幕。“暮投石壕村”一句交待诗人自己的行止和事件发生的地点。接着写官吏黑夜捉人和人们仓皇应变的惊骇场面,笔墨十分精练。

从“吏呼一何怒”到“犹得备晨炊”,是诗的主要部分,它以老妇的对话为中心,反映了差吏抓人的全过程。老妇人的话可分为三层: 首先陈述了战争夺去了儿子的沉重悲哀。“存者”二句流露了老人无限的酸辛与哀伤;继而老妇人申明家中已无应征之人。“出入无完裙”一句表现了这一家人生活的困苦;最后老人主动请求应役。在这里差吏的话全被略去,但通过老妇的对话,也就从侧面表现了差吏的凶狠残暴。但是,差吏并不听老妇人的申诉和哀求,还是要征走老妇人的媳妇。为了保全儿媳、孙子,老人才被迫应役的。末尾四句,是诗的尾声,写老妇被提走后的凄凉情景,流露了诗人的深切同情。

在写法上,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一)寓主观于客观描写。整篇诗都是客观的描写,诗人鲜明的爱憎感情,是通过所描写的情节和场面表现出来的。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把“吏呼”、“妇啼”相对照,勾画了差吏的残暴和老妇的哀求,把诗人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态度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二)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以实(老妇的答话)托虚(差吏的横暴),既使得这一家的不幸得到集中强烈地表达,增强了感染力,又把差吏的态度作了丰富的暗示,使其狰狞的面目尽显,诗歌也显得含蓄凝练。(三)细节描写的运用,如“老翁逾墙走”就表现了由于战乱和官府经常抓人而造成了人民夜不安寝的情形;“出入无完裙”,则表现了人民生活的极端贫困,都很真实生动。

【鉴赏要点】

[1]名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2]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3]细节描写真实生动。

《石壕吏》杜甫7

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星星都冷得闭上了眼,月亮早已隐去,只剩下那一棵老树,在苟延残喘,用它衰老的声音去控诉着什么。就在这寒风里,一阵沉重的脚步声在一座吱吱作响的门前随风消散,后便传来咚咚的敲门声。没有节奏,没有旋律。“谁?!”门内传来一声警惕又苍凉的老妪声。“大娘……咳……我是来此逃难的,请求住宿一宿……”敲门人的声音偏哑,盖不住这咆哮的秋风。“吱扭”几声,那扇老门开了,一位衣衫褴褛,饱经风霜,双眼悲伤的老妇开的门。尽管看不清老妇的样貌,但她眼神中那一抹绝望与苍老,划过逃难者的心。“大娘……”逃难者尚未说完,忽然,老妇双眼圆瞪,显露出无限的惊悚与恐慌,她急促地对逃难者说:“快!躲到屋后!我丈夫在那!”一边说,一边迈起步伐,走向老门,将它死死压住。老门拼命地抵撞着老妇,不知道是不是风的作为。老妇心痛的喘气声,那么不起眼。“开门!开门!”门外传来一阵粗俗的敲门声,一个尖锐的声音喊叫着里面的人。老妇缓缓闭上了她的双眼,又缓缓睁开,锁紧身子后,转过身去,打开了那扇吱扭的老门。

几个穿着差吏衣裳的人,毫不留情的闯了进来,将老妇掀到在地。老妇爬着起来,坐跪在差吏跟前,老泪纵横,痛诉道:“求救苦救难的官老爷放了我们这苦命的一家人吧!”老妇边哭诉着,边拉上差吏的衣服。“我有三个儿子,个个身强力壮,干活都忒带劲!谁知几个月前被强拉到邺城服役,就没了音信。前些个儿,我的二儿子来信说,我的大儿子和小儿子,战死沙场了……呜,我目前活着,也不过是苟且偷生,但死去的人哪,他们的日子,却还长着呢!”老妇越说越悲痛,苍老的声音在萧瑟中令人发指。“少说那些个废话!我问你,你家还有些什么人?”差吏并不理老妇,只是一脚踢开老妇,质问道。“我……我家里还有个儿媳妇儿,苦命的很……可惜了多好的姑娘进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还有我那在吃奶的小孙子,小小年纪便丧失父亲……呜……”老妇轻轻敷了一下眼角的残泪,接着诉道。“那我管不着!我今儿必须从你家带走个人!”差吏双目狰狞,手叉着腰,粗俗残暴,令人胆颤。老妇听到此话后,无奈地瘫坐在地上,即使双眼紧闭,也难挡酸泪的滚滚涌出。

一会后,老妇站起身来,理了理两鬓的霜发,冰冷脆弱地说:“您看……我行吗。我虽然年老,不能上前线打仗,但好歹能够去河阳服个役,替将士们做饭洗衣……”渐渐的,风停了,月出了,老树好容易停住了喘息,又不知是哪只感性的鸟儿唱着沉郁的歌。第二天早晨,逃难者告别,却不见老妇的面,在向老夫告别答谢后,两行滚烫的泪珠从他的眼角落下,不知滚向了哪里……

《石壕吏》杜甫8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原文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里再也没有别的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作品简介: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的。

作品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石壕吏》杜甫9

望岳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春望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石壕吏》简案第1页共2页◆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石壕吏

课题

石壕吏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3、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体会自然风光、名胜佳处各具独特美景。

教材分析

概述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官吏夤夜捉人,老妇啼诉语言和她的被捉,表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严重灾难,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重点

难点

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2、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127;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第1段第一句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②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

③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①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127;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着第3127;段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②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127;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的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③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④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⑤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⑥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

(3)指定学生朗读第4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①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②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翁凄情绵绵无尽)。

(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

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

板书设计

石壕吏

目击耳闻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

苦啼申诉家庭凄惨被逼自请应役

老妇被捉惨别老翁凄情绵绵无尽

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教学要求:

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日记100字 www.rIJi100ZI.cOM原创不易,请大佬高抬贵手!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远望

望岳近望

细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春望》赏析

教学过程: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

老妇自请服役

教学后记:学生对诗人生平的了解,对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理解较好。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综合性学习五:莲文化的魅力

训练要求:

1、欣赏莲花,了解莲花。

2、描画莲花。

3、写作。

训练时间:7课时

  • 日排行榜
  • 周排行榜
  • 月排行榜

推荐的造句大全

最新造句大全

热门话题排行榜

猜你喜欢

目录[+]